第294章 国宝级大师相助-《娱乐之最强大脑》
第(2/3)页
“无尖不商嘛,旧时买米以升斗作量器,卖家在量米时会以一把红木戒尺之类削平升斗内隆起的米,以保证分量准足。银货两讫成交之后,商家会另外在米筐里氽点米加在米斗上,这样一来,已抹平的米表面便会鼓成一撮‘尖头’,尽量让利。
无尖不商最初是褒义词,后来发展过程中就变成了‘无奸不商’,变成了贬义词了。”
两个人正聊天之际,自楼梯口走来一个须发皆白的长者,长者80出头,步履生风,精神很矍铄。
李凡顾亚婷连忙快步迎了过去。
“毕老好!”
“毕老,慢着点儿。”
毕老和蔼地看着后辈,笑道:“无碍,咱们进屋吧。”
走进办公室,李凡顾亚婷有点儿手足无措,紧张兮兮的,这眼前的长者可是文化瑰宝啊,对于他们这帮后辈来说,能有缘结实就是人生大幸。
毕老挂上眼镜,端详了片刻眼前的两个年轻人,然后便和他们攀谈了起来,仿佛唠家常一般,气氛融洽温暖。
毕老之所以想给李凡写个序,首先李凡提出的“新考据学”的确是学术界的一个崭新的方向,而李凡的学术水平又极高,毕老读过李凡的文章后,也是拍案叫绝,逢人便说年轻一代终于有标杆性的国学天才了。
乱世学者辈出,而盛世人才凋零,华国自2000后,没有出现过任何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学大师,自己封的或者其他人抬举的大师不算数,这种真真正正的深耕于国学并有权威学术研究在身的,至今,45岁以下的青年学者一个都没有。
人才凋敝,国学难承,在这个信息化新时代中,突然蹦出个李凡来,文学界中无数长者恨不得仰天长叹啊,为什么不多蹦出来几个?
爱才,人才越稀缺越爱才,现如今的社会中,李凡这种绝迹的青年学者,则更是让很多业内人异常珍惜。
毕老给李凡写序,他让李凡稍等片刻,然后拿出钢笔,找出稿纸,但闻纸上沙沙作响,不出片刻,《序言》完成。
“李凡啊,看一看,还成么?”
李凡接到手中打眼一看,心中的敬佩感瞬间爆棚。
字体飘逸灵动,间杂数家,自成一格,李凡心道:自己比不上啊!
再看内容,见解独到,推荐恳切,而其中涉及到的每篇文章的每一个观点,如数家珍,一字无错!
李凡合上稿纸的时候,彻底服了,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啊。
拜辞了毕老,李凡走出办公室不远处便长叹了一口气:“我农村奶奶,和毕老年纪相当,可已经下不了炕了,老糊涂了,可毕老,这身体硬朗得仿佛就70岁,思维敏捷程度吊打京大学生啊。这老爷子年轻的时候得多牛逼啊!”
顾亚婷微微摇了摇头,“我彻底服了!”
李凡一垂头,“我也是!为了这对自己非常有意义的一天,我决定!”
见李凡一顿,顾亚婷问道:“你决定什么?”
“以后我绝对不吹牛逼了!”
……
回到寝室睡了一觉,李凡第二天早晨便飞往了南靖市。
出了机场后,李凡并没有赶往《最强大脑》给安排的住处,而是直接走向了附近一家宾馆。
他刚下车,吉森出版社副社长、总编辑等几个人早已等候多时了,大家迎着他走进了会议厅,纷纷落座,共同研究这本书的具体细节。
李凡没想到吉森出版社这么着急,昨天刚约改天详谈,结果今天就谈上了,而且还不是在本省。
对于吉森出版社来说,李凡的是极其重要的。这个时代,实体出版早已经陷入泥潭,十年内,大家的阅读习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早已经由纸质书刊转移到了网络客户端,很多出版社已经难以维持了。
就比如说京城的《诗刊》转型做《国学时代》APP,也是被逼入绝境的求生之道。
现如今实体书籍能卖出销量的作家也就那么几个,而且作者都是年轻一代风流人物。
吉森出版社对李凡新书的期待值是百万销量打底,150万是理想估值。因为李凡的话题度和粉丝热度,别说吊打那些顶级畅销书作家了,就算现在华国文娱圈,谁能与帅李一争热度高低?
有这巨大的人气做保证,新书还怕不愁卖?
李凡心中则很忧虑,毕竟这种纯学术类型的作品,读者们能看懂么?会买账么?
副社长则笑道:“就因为这书是纯学术的,所以我们已经大大调低了目标期望值。”
总编辑补充:“如果这是你写的随笔或者小说之类的作品,我们的预估销量起码200万册,目标期望值起码是300万册。”
第(2/3)页